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建筑形式_凉亭
凉亭是最能代表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人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一般来说,亭子的体积不大,但是造型丰富,玲珑多姿,适应性极强。无论是在帝王之家,乡野市晓,还是山间水际,几乎任何地方都能够见到它的身影,而且,亭子还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浓厚的文化内涵。或许可以说,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巧匠的一个缩影。凉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城镇乡村中,有路亭、街亭、桥亭,供人遮阳避雨。驻足小憩。在寺、观、庙、祠中,有钟鼓亭、献亭、享亭、祭亭。服务于宗教或是祭祀活动。在官衙府邸中,又有凉亭、戏亭、乐亭和井亭等等具有休闲娱乐功能和实用价值的亭。而在风景胜地和园林之中,更是因为有了各种各样的景亭作为点缀,而益增景致之美。
凉亭的造型非常非常,有方形、圆形、扇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等,此外,还有许多特殊的形状和复合形式的亭。其造型之精巧,构思之奇特,亦每每令人为之惊叹。而建亭所先用的材料也是多种多样,木、竹、石、砖、瓦、草、琉璃、树皮等等一应俱全,可谓变化多端,形异而质殊。这些造型丰富、材料各异的亭子,历尽千百年,凉亭的功能和形式几经变迁,从市亭、邮亭发展到观赏亭,它不仅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临观之美”,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观赏自然、体察万象的场所。亭子可使人神与物同游,进入“顿开尘外想,拟人画中行”的艺术境界,成了锦绣河山中富有生机的“点睛”之笔,故清代著名学者袁枚为之感叹道:“亭之功大矣!”凉亭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上溯至商周以前。但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大概可以认为,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尚未十分成熟,但至秦汉时,亭子已经十分普遍,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形象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