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文化对社会风俗的影响
远古时代的人们“逐水而居”,鱼自然也就成为古人重要的饮食来源,长期从事和鱼类有关的活动,古人逐渐对鱼产生了崇拜,把其作为生命的象征,这是对鱼崇拜的一个原因。举例来说,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鱼纹图案的陶器,其中最让人关注的就是许多人面鱼纹陶盆。对鱼崇拜的另一个原因是鱼的生殖力强,远古时期人丁稀少、生育力差,人们希望能够像鱼一样多子多福。位于川东鄂西的大溪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处墓地,而墓主人的入葬形象很奇特,与仰韶文化中的人鱼纹相似,可发时人们对鱼的崇拜程度。原始图腾崇拜后期,鱼逐渐被人们视国身份高贵的象征。与此同时,人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崇拜对象——龙。鱼在某些特征上和龙有些相似,在古代传说中,如“鲤鱼跃龙门”:鱼要成为龙,必须经过重重磨难,天火烧云龙尾,才能变成神龙。这些神话传说已经深入人心,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也能看出来在人们心中,龙与海洋文鱼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太平御览》载:“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从古代文献记载就能看出来,人们常常把鱼和龙看做是相通的,也许是龙作为中国的图腾,高高在上,遥不可及,所以由于鱼与龙的一些相通特征,人们所鱼视为龙。《山海经》说,“蛇乃化为鱼”,意思是蛇是龙的化身,而蛇化为鱼,因此可以被认为古龙化成鱼。这些记载都证明了当时鱼与龙已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了,鱼龙转化已经深刻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唐朝以后,鱼文化进入民间,逐渐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表现在年画、图画、剪纸、婚俗、灯饰等领域,鱼文化得到普及和发展。民间对鱼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鱼文化贴近民众,使它得到更多的创新,成为文化生活非常重要的部分。由于“鱼”与“余”同音,并且二者在某些意义上又有一些相同之处,所以人们常用“鱼”代替“余”表示美好的寓意。例如,在每年除夕晚上吃团圆饭,家家户户饭桌上必须有鱼这道菜,晚上不吃,要等到大年初一才吃,就是为了讨个吉利“年年有鱼(余)”“去年鱼(余)到今年”,俗称“讨口彩”。因为“鲤”与利谐音,所以民间也常把鲤鱼视为“财神”。每年新春之际,村里就会有人担着装有鲤鱼的担子,嘴里喊着“财神爷来了”,每家每户听到这个都会打开屋门热情迎接,给来人一个红包,来人就会留下一条鲤鱼。这样的风俗随处可见,人们都是取其好的寓意,希望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