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景雕塑> 孺子牛校园雕塑

孺子牛校园雕塑

“孺子牛”雕塑象征着熊秉明身上儒家忧思与自强的思想境界和忍辱负重的民族精神,上世纪六十年代杨振宁初见《跪牛》时就曾说:“这应是‘孺子牛’”。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透过具体的生活,反映生活的本质,从而实现具体个别和艺术概括的统一,并浸透作者审美认识和审美感情的。熊秉明先生这一概括性的创作,正道出了一代华裔知识分子的拳拳爱国之心与特定文化背景下艺术家矛盾的心态,成为对逝去的历史、对知识界精英的无限追忆。

作为熊秉明的知己,杨振宁先生曾为《孺子牛》雕塑题记云:“秉明塑造出几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熊秉明先生辞世后,杨振宁在他的葬礼上又对熊秉明先生作了概括性的评价:“他的文章﹑他的诗﹑他的雕塑都是千锤百炼,敲打出来的??秉明和我是同一时代的人,同一个大时代的人。我们都有话要说。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采用了不同的语言,但是我们要说的都有同一底线。”因而,《孺子牛》作为一个文化事件,它的影响实际已远远超出了作品本身的含意。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孺子牛》的艺术形象既是百年南大的象征,又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形态的定位和自我认识的象征。

有人认为,《孺子牛》雕塑是一个“压抑”的符号。对此,笔者并不认同,我们不能因为知识分子遭遇了“屈辱”和“压抑”的经历,而影响对这个群体中流砥柱的正面意义的认识,事实上,恰恰是恶劣的生存际遇与环境映衬了他们人格的高尚。“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所表述的正是传统文化背景中知识分子正面精神力量一样,《孺子牛》的艺术形象所蕴涵的象征意义是深刻而向上的,熊秉明本人的题记恰如其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仁者看见它鞠躬尽瘁的奉献,勇者看见它倔强不屈的奋起,智者看见它低下前蹄让牧童骑上,迈向待耕的大地,称它为《孺子牛》。

相关文章

网站导航 电话咨询 返回顶部